欢迎您访问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欢迎您!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外国语学院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正文

2000届校友陈光明

时间:2016-12-01 21:49:35 浏览:

       一株绿橄榄,一个方舟守望者

                 ----访2000届校友陈光明

    陈光明,贵州省贵阳人,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教师,讲师,博士。1996—2000年就读于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9月考入厦门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年6月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9月考入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2012年6月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15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真实的人生,荣耀有时,风雨有时。偶有命运的橄榄枝被抛出,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牢牢衔住生命里的这一抹绿,用命运的这份馈赠勾勒出宏伟蓝图,守望生命中的诺亚方舟?那个离家在外,辗转过四个城市的骨子里满是倔强的女性对此做出了答复。她身上那股扼住命运咽喉的魄力无不吸引着我去探寻更多有关于她的故事。

    衔住命运的橄榄枝

    陈光明老师在1996年完成贵州师范学院四年的中专学习后,意外地接到了来自于沿海城市漳州师范学院抛来的橄榄枝,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入学。那年,她在中考时以英语单科成绩100分的高分震惊了很多人,最终却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高中的学习,选择了中专。她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放弃自己,那几年,除了文化课的学习,她还接受了书法、篆刻、国画、普通话、体操、舞蹈、音乐等大杂烩式的学习。1996年,当看到同学们纷纷考上大学时,而自己却无法圆梦大学时,她的内心很失落,也充满不甘心。好在那年,命运抛来橄榄枝,即便当初的她对于漳州这一城市毫无了解,即便家人并不赞同这样一次求学,她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圆梦大学,并以足够稳当的姿态揽下这一株橄榄枝。

    在漳州师范学院学习的四年的本科时间里,她获奖无数,是连年一等奖学金,以及各大赛事诸如演讲比赛的斩获者。这样一位出色的女性却坦言,当时的她虽然成绩不错,但学习却很吃力。直到班主任胡郑辉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一个关于科学家与小助理的故事,一语中的地阐明思考的重要性,她才醍醐灌顶般的明白学习之余要学会如何思考。此外,胡老师还对她们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教会她们如何记笔记。那时候,她会在课堂上记下老师口述的内容,并在课后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这使得她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以至于到现在,她也要求学生这样做。她说,即便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搜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这种最原始的记笔记的学习方法并没有过时,反而更加的重要。

    陈老师认为学习要有方法,但大学里更应该懂得学会生活,她满怀感恩地说起蔡少敏老师,那位在她心底满腹学识而又有修养的女性,是蔡老师耐心倾听她的苦恼并给予帮助,更成为了她大学本科时的生活精神导师。陈老师认为当生活陷入瓶颈,要学会寻求帮助。比起自己,老师多了份睿智与阅历,同伴多了份感同身受的见解,找到最佳的参照物,放下手头工作,寻求最佳的方法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不得不提的是陈老师不仅文化学得出彩,更是一名多才多艺的学生。她曾是师院广播台的台长,是播音员,还是活跃在各钟大型活动中的主持人,更是参与了多种类型的诸如演讲等的比赛,并获得累累硕果。谈及社团活动的选择时,她说:“要学会普遍撒网,重点捕捞。”因为你无法预知的是,有时候一次轻浅的尝试,能够挖掘出自己身上潜藏着的多少天赋与能力,而这些才能又会在生命里画下多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感激师院给予的舞台与机会,是一个对生命对恩师满怀感恩的人。在她身上,那种自我探究的热忱由为动人,兴趣广泛而又努力的她怀念那段每天清晨拿着收音机在校园的一隅练英语,然后上课学习,参加活动,临近熄灯方回宿舍的时光。那样一段时光是她积蓄努力从而促就青春的迸发力的见证,也是她逐渐明晰并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段。

    对于诺亚放出的鸽子而言,飞翔不是终点,勘探那历经四十昼夜洪水侵袭的大地是否回归当初,衔住翠绿的橄榄枝,带回大地恢复生机,一切归于和平的消息,才是生命价值的所在。

    橄榄枝筑成的温暖巢穴

    在漳州师范学院毕业后,陈老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并多次获得各种教学比赛的一等奖。在当时,能够留校任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但她却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陈老师继续攀登学业的顶峰呢?她说,原因有二,其一认为自己还有潜能可以发挥,其二在于想要完成自己的梦想,到综合性的大学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显然,对于求知欲、进取心极强的陈光明老师来说,这份安定的工作还不是她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于是在努力过后,她于2002年9月考入厦门大学外国语学院,并在2005年6月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当我们畅聊“梦想”这一俗气却不失生命力的话题时,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梦想的破碎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情。”陈老师在厦大念研究生时,也曾对于职场有一定的向往,几番尝试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工作时,发觉这并不适合自己。原来,饶了一圈,最喜欢的还是教师这一职业,所以,当她的职场梦破碎,成为教师便成为了她当下的职业追求。追求心底那份梦想本无可厚非,但学会正视幻灭,洞察破碎背后生命的解析更显珍贵。

    从陈老师的经历来看,不管是专业还是职业,她都毅然选择了外语,究竟于她而言外语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她说英语绝非是最初级的具体的交流工具,对她来说,是英语促就了她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开拓了她的视野,而这些变化在后来和她交流中显而易见。

    1996年从贵州到漳州求学,父母的反对在记忆里依然深刻。她说,倘若在过去,大概会遵从我们一贯的思维方式,父母在不远游,也会更多的听从父母的意愿,但是在经过几年的专业外语的学习,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后,想法有了一些转变。西方的推崇的是个人主义思想里主张人应该追求会让自己幸福的方式,有此能力后才更能更好的回馈父母。而这,其实也不违背父母希望孩子幸福的本意,有时候离开是为了拥有更大的能力回馈更多的幸福。

    2009年陈老师从漳州辗转到北京,说起城市选择,她坦言,漳州的物产富饶,水果鲜香,空气清新,生活节奏慢悠悠,很适合居住,却也有较大局限性。而北京,空气质量并不乐观,交通拥挤,但它的魅力是偏重人文化的,北京提供的是一个交流的大平台,发展的空间,机会相对来说也比较多。两所城市各有优劣,无从一概而论的说其好,论其差。无论在哪个城市,不要把自己固定在某一岗位上,局限于某一角色才是生命的本真。

    橄榄枝的功用不仅仅是一种和平象征的物品,如何用好手中的橄榄枝,把它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才是智慧的真谛,机会来临,我们无可厚非的心怀感激去接受,却不能沉溺于这份惊喜就止步不前,发挥机会的效用,用它构建生命的巢穴才算得上是一种睿智。

    身携橄榄,守望“诺亚方舟”

    考博之路布满荆棘,充满艰辛。2005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的陈光明老师,决定继续深造,考取北京语言大学的博士生。四年的考博期间,周围的人很是反对,有人劝说她应该换个专业就读离成功会比较近,有人劝她放弃,然而即便在当时身体状况并非很理想的状态下,她依然坚定自己的想法。问及缘由,她总认为“生命中的每个选择都是一环紧扣一环,关于选择应该考虑两点,一是尊重自己的意愿,二是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因为认为自己在努力的四年里,从分数上从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考博并非是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至于专业,因为喜欢因为擅长所以从没有想过改变,还是一如既往地执着追求着。直到2012年,她考取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博士,而今,已然成为该学校的教师。

    说起不久前陈老师获得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她说科研并非易事,它需要大块的时间进行研究,很辛苦,但她却乐在其中。她说周围同事都很优秀,学术研究也很厉害,而且为人又谦逊,这是她努力科研的动力也是压力,是这些让自己更加努力攀登科研的顶峰。

    陈光明作为一名老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过不同阶段的学生却仍旧固守内心的净土。想起在师院任教期间,她说,那时候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带着质朴的特性,对老师有着充分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作为教师从心底由生的责任感。后来在北京语言大学的任教,她提到最多的词是挑战,高要求下人经历的挫败感会更强一些,但她享受这样的挑战,因为那是一种不断的提升自己,证明自己的过程。

    谈及师生关系,陈老师认为,本着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适时的给予帮助。她还分享了一些与学生之间的故事,那言语间,我们能感受的是一名前线教育工作者捧着最赤城的心,带着最大的善意,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幸福。时光荏苒,事物瞬息万变,唯一不变的是她身上始终怀揣着的感恩之心以及努力向上的青春力,而她也已然成为了一名真真正正的教育守望者。

    诺亚方舟承载生命,也守望生命。作为灾患普降时生命的保护者,使人摆脱厄运重获新生,这大概与教育的内涵如出一辙。

    后记: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人格,而人格又框架了生命的模样。正如梁文道所说“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当囫囵吞枣成为思维定式,当贪功求名成为人们心中的诟病,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保有心灵的纯粹。陈光明老师安放心灵于教育,全心探求学术的真谛,不虚与委蛇般奉承,也不假意逢迎般示好,遵从内心的所思所想。她认为女性应当提高自己的修养,新时代的女性除却思维意识的独立,更应当是一个有底蕴的女人。

    采访者:张杨 外国语学院 13级英语师范4班


 

相关: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